
人才基础:浙江大学药学院中药科学与工程学系现有正教授6人、副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6人,其中求是特聘教授1人、教授2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等5人,其中1人为国务院特贴专家、天津市人民政府特聘专家及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先后培养毕业研究生60余名,其中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论文3篇,浙江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
学科基础:浙江大学药学院中药科学与工程学系拥有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及中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药物分析学”的建设单位,中药学为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和中药分析学为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为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协作建设单位。建有教育部985科技创新平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浙江)基地-现代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及中药先进制药装备研究中心等3个研究中心,并建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计算机辅助中药分析”中医药科研Ⅲ级实验室。
科研基础:浙江大学团队建有先进的科研实验室,配有500M核磁共振波谱仪、LCQ-DecaXP液相色谱联用多级离子阱质谱、Agilent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Waters UPLC液相色谱仪、Agilent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制备液相色谱仪、二维电泳系统、荧光定量PCR、中压制备系统、流式细胞分析仪等大型仪器设备。
近年来,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973计划课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6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十余项。
代表性工作:(1)中药制药过程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近红外光谱、紫外在线光谱等过程分析技术(PAT)开展中药制药过程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创建了多种中药制药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并应用于工业实践,已建立完备的技术平台,并应用于国内多家大型制药企业的生产实践,为中药生产过程监测与工艺品质控制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先后获得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及2008年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2)现代中药设计技术。围绕中药有效组分辨析与中药组分配伍优化等问题,沿用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途径,创新提出了定量组效关系研究理念,整合分析中药化学与生物信息,发展了多种现代中药设计方法,为构建现代中药创制方法学提供了技术支撑。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等国家级课题资助,并获得2010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0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奖项3项。
(3)中药化学物质资源库。围绕中药化学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药化学物质分析、分离、纯化、制备和快速筛选等新技术和研究方法,构建了数字化中药化学资源库,为中药新药发现与创新药物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和战略资源。研究成果获2010年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